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理财有必要买长期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理财有必要买长期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买净值型理财是长期好还是短期好?
净值型产品你要明白,有一点,定制型产品跟普通理财产品的区别在于它是每日每周或者每月固定日期公布净值。
针对于这一类的产品,往往不是短期持有或者是长期持有,应该最佳的选择是定投式购买。
它有一个最典型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可以亏损的,而不是保本的理财。
你如果知道这个区别之后,那你对净值型理财产品其实应该就会有一个心理预期,也就是说是净值型理财产品,如果出现亏损的话,它大概率就是投资的类似股票之类的高风险产品。
对于这类的理财产品,往往不是短期可以衡量的,因为短期的话,如果受到净值率的波动的话,自己可能会有预期差。所以买定制型旅行理财产品的话,一般都是定投式购买,而不是短期购买或者是长期购买。
定投是购买的最大,保证就是可以自己在不同时期内买入。也就是说你不会在最高点买入,也不会在最低点买入,你会在不同时间区间内买入,但最终如果理财产品处于正收益的话,那你肯定是一个正收益的过程。
如果你买的净值型理财产品正好处于一个高位的时候,也许他买了之后就可能被套住,无论是长期或者短期持有都可能被套住,如果你买了第1位的时候,那么短期你可能就会赚钱,长期也可能会赚钱,但是你并不知道这个理财产品到底是在最低端还是在最高端。
唯有能保证自己最佳的理财方式就是定投式购买。
保险公司长期理财产品几十年后真的能兑付吗?为什么?
保险法规定,依法成立的保险公司必须有保险准备金的,所以只要是正规的保险公司,其发行的理财产品,是不会出现兑现危机的。只是投资回报率普遍不高,不管是分红型,还是年金保险,年化收益率一般在2.5%~5%之间。
中国现行保险法规定,保费收入80%只能投向大额存款,同业拆借,中间业务,国债等,收益率在4%左右,20%只能投向股市或基金,收益率在12%。保费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要收取管理费和公司利润占20%,剩余80%的投资收益保险公司和投保人三七分成。
比如100亿保费收入,4%类的投资收益=100*8O%*4%=3.2亿,12%类投资收益=100*20%*12%=2.4亿,合计5.6亿。
保险公司收取20%管理费1.12亿后,剩余4.48亿,三七分成后,投保4.48*70%=3.16亿
投保人的年化收益率=3.136÷100=3.136%。
国内分红险最高也只有3.5%,连通胀都赶不上。笔者计算过自己及同事的好几份不同保险公司的分红险及年金险保单,年化收益率都是在2.75%~3.5%之间。
从亲身经历来回答,确实会兑付。
父母都是在金融机构工作,90年代刚有保险的时候买了人保的产品“潇洒明天”,期缴30年,目前已经根据开始每年领钱了。唯一比较郁闷的是,当时签合同的时候明确的利率印象中好像是8%左右,后来由于利率下行,还来签订了一份补充协议,利率降低了。
这份保险目前的收益率是符合后期补充协议约定的,但是由于30年来通货膨胀的因素影响,目前返还的款项已经不再是当时签订合同时候印象中的“巨款”了,只能说是生活中的一种生活费的补充。所以,从实际经历中,大家对保险后期返还的钱款不用报有很大的期望。
保险公司目前基本都是以国有为主,民营的保险公司也有,但是还是受银保监监管,所以相对来说运作还是比较规范的。保险法规定,保险公司破产后,相关的保险责任会由监管机构转交给其他的保险公司继承,因此保单的兑付肯定没有什么问题。保险公司的保险金投资也有相关的规定,大部分是只能投资于低风险的产品,入银行存款、国债等等,收益相对稳定;另有小部分可以投资于股票基金等高收益资产,整体风险相对可控。综合上述两点,保险公司对于保单的兑付是没有问题的。
那么,保险兑付没有问题,但是实际收益率在通货膨胀的影响下,到期的收益率其实不高,为什么还要买保险呢。个人认为,保险产品主要起到两个作用。一个是保障性作用,主要的载体是疾病类保险(重疾、轻症,消费型或者期缴型),只要你在保险存续期内发生,符合合同规定,都能享受保险赔付。另一个就是强制储蓄类作用,理财型产品,通过复利累计,到期还是能享受一笔相对可观的收益,即使通胀对这个收益真实的水平有较大影响。近30年来,由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胀水平相对较高,但是目前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未来的通胀水平还是会随着经济发展速度降低而降低,这样来看未来的通胀因素影响将会减少。
个人认为,保险产品还是值得购买的,在提供保障的同时,还能有一定的收益,并且强制储蓄还能给一些有不好消费习惯的个人提供一种积累的方法,关键还是需要选好保险产品。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理财有必要买长期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理财有必要买长期吗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