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为什么基金没有常胜将军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2个相关介绍为什么基金没有常胜将军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买基金的时候,选每年的业绩冠军为什么不靠谱?
谢邀。
为什么不能单纯按照近期收益率排名来筛选基金呢?我们曾经做过大数据测算——选取了2005年至2016年,共11年的时间里,所有的股票型、混合型基金,进行数据轮动测试,看每年表现最强的前10%的基金,在之后的表现如何。结果让我们大跌眼镜!
我们先来看下它们在第二年的表现。
在取得了上一年度前10%的优秀业绩之后,无论是所有的混合型基金,还是其中的偏股型基金,又或者是投资策略相对自由的灵活配置型基金,在第二年,依旧可以保持住同类排名前10%成绩的基金比例,分别是13.47%,17.35%和11.43%,也就是说,只有不到两成的基金可以保持住去年同样的辉煌。而更令人咋舌的是,上一年度前10%的基金,甚至有近一半,在第二年,连同类的平均值都无法超越。这一数据在股票型基金里表现得更为“亮眼”,仅有4.44%的基金能够在第二年维持住前一年10%的业绩排名,而能跑进同类前50%的基金,竟然不足三成。
除此之外,我们又以2011年表现最好的前10名基金为例,分别追踪了它们在之后5年的业绩排名情况,结果依旧令人沮丧。
从上面两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股票型,还是偏股混合型,2011年排名Top10的优质基金,在之后的几年间,表现都变得非常不稳定——有些年份排名尚可,有些年份甚至在同类型基金里排名垫底。
A股市场虽然发展多年,但尚不成熟;投资者也以个人投资者为主,更不成熟,所以版块轮动的现象非常明显,也就很容易出现基金经理一次“赌”对,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登上冠军宝座的现象,但这往往不可复制。因此,在盈利能力这一维度上,应该选择业绩始终,或者大部分时间是优秀或者良好的基金。
所有的经济表现都有其商业逻辑。
假定每年业绩冠军的基金经理具有连续性,那么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大致有这么两种情况:基金业绩良好,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业绩良好的根本原因,是持仓的股票涨势喜人。
从基金分析的角度看,这恰恰对应了两个重要原理:
1.在基金界有一句名言,“基金资产规模:胜利是最大的失败”。什么意思呢?基金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过大的基金规模会抑制较高回报的获得,有三个主要理由:基金投资组合可选择的股票范围的缩小;交易成本的增加;投资组合管理变得越来越结构化,以组织为导向且更少地依赖有见识的个人。
2.均值回复法则:业绩优良的基金的回报率会降到平均水平,而业绩较差的基金的回报率会升至平均水平,向市场均值的回复是长期基金回报率的决定性因素。不但在基金领域,股票市场也依然体现了均值回复法则。两个市场的均值回复不断被相关研究所证明。
我觉得可以简单总结为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基金排名仅代表过往的业绩,并不代表未来。在基金运作过程中,由于基金经理变更、投资风格转变等因素的影响都可能造成基金业绩的反转。
大部分人在选择基金的时候纯粹根据基金某时间段内业绩排名进行选择是比较片面的,还要动态观测基金运作过程中的其他信息,比如季报、年报等等。
第二,市场风格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市场风格轮动变化也会引起基金业绩表现的变化。
比如,2013年创业板指上涨了82.73%,但代表大盘股的上证50指数则下跌了15.23%。到了2014年又正好相反,上证50指数上涨了63.93%,而创业板指仅仅上涨了12.83%。
因此,如果2013年根据基金排名选出的是主投中小创板块的基金,在2014年的业绩表现就不远不如投资大盘股的产品。
第三,冠军基金会迎来大量的申购。对于主动管理型基金来说,基金规模过大,会对基金经理运作产生压力,间接影响基金业绩。
看完以上三个总结,我想大家应该明白一个道理:选基金不是简单的业绩排名。
需要结合基金规模、投资策略、持仓风格、市场变化以及基金经理的管理水平等多角度多方面进行综合考量。
这个筛选的过程也并不是简单地列几条筛选标准就可以的,需要结合实际的市场环境,综合考虑各类因素,并且长期跟踪、定期回顾。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如果你喜欢南南的回答,可以给南南一个关注、点赞和留言哦~
题中所说的,就是公募基金中的“冠军魔咒”。
所谓冠军魔咒指的是前一年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在下一个投资年度往往表现平平,甚至是倒数。所以,在这样的“魔咒”笼罩之下,我们是不是要避开年度的冠军基金,才是保险之策呢?
其实也不尽然,下面就从投资策略和挑选基金的方法两个方面来分析一下。
每年市场行情相比上一年变化较大
一般每个投资年的市场行情不同,比如上一年度的牛股,在下一年度不一定能够延续佳绩,而是随着市场的变化、行业的变化等等因素而出现不同变化。而在市场风格发生转变时,公募基金重仓上一年度的牛股,腾挪不易,就会导致这段时间的业绩表现不佳。
基金应看重长期业绩,而非短期目标
回顾自开放式基金成立以来,截至2016年为止,偏股型的基金年化收益率平均为16.52%,而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年化收益也达到了8.05%。可以看出,公募基金长期持有是可以获得不错的收益,而非专注短期业绩,不追求次次踩准市场,而是寻找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如何挑选一只基金?
综上所述,基金的短期业绩表现并不能体现出基金本身是否有优势,相比之下,投资人更应该关注基金的以下方面:
① 历年业绩表现:短期业绩不能说明基金本质,可以关注基金的长期业绩,看是否在长时间内都处于同类基金的前列。
② 基金是否经历完整的牛熊转换:也就是关注基金经理有没有经历过一个完整的牛熊市,能够在市场变化时有调整投资策略的能力。
③ 基金经理的管理时间:有的基金可能几个月就会更换一次基金经理,尤其是主动型的基金,基金经理的投资策略与风格会直接影响到基金的走势,频繁更换基金经理,会导致基金投资策略不一,造成走势不稳。
所以,“冠军魔咒”并不是告诉投资者,不要选择历年的冠军基金,而是让投资者更加关注基金管理的投资理念与投资策略,选择中、长期表现优异的基金,并长期持有,才有可能得到不错的收益。
基金都是由基金经理来操作的,每个人操盘风格是不一样的,象每个人的性格是不同的,长线布局,中线布局,短线操作应该不一样,象大盘原来还是跌跌不休的品种,有的已经正在逐渐建仓,加仓,但没有启动的。但持有茅台,方大炭素的基金已经涨的太漂亮了。那么我们这些小白应与主力同时建仓,太美丽的你也赚到钱的可以卖一卖了,百分之二十已经到手吧
最近发现周围很多人都在买基金,到底是什么让基金这么受欢迎?
最近基金卖火了。基金这么受欢迎是因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基金有了赚钱效应。近几年来,基金的收益还是不错的,远高于银行存款利息和购买的理财产品的收益。我有一个朋友,前年同时买了20万的基金和20万的银行理财产品,到目前为止,基金净值已经翻倍了,而理财产品平均年收益只有3.95%。他有点后悔为什么没有全部买基金。有了赚钱效应的吸引,基金当然会火爆了。
第二,房产投资趋于谨慎。“住房不炒”的政策定位和最近央行和银监会下发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对投资炒房来具有抑制作用。因为房地产企业及个人获取贷款的难度加大,房子变现变得更加不易。除了刚性需求外,投资性需求趋于谨慎,改善性需求还在观望。这一大笔的资金要寻找出路,买基金是个不错的选择。
第三,投资股市风险太大。A股虽然指数涨了不少,但大多数股民是亏钱的。基金、机构他们可以抱团取暖,可以赚得盆满钵满。散户就跟不上节奏,只有被割的份。所以,大多数散户认输了,把钱干脆交给基金去打理了。当然投资基金也会有风险,但相对投资者个人来说,基金的胜算肯定要大些。最主要的是不要去操心了,不再受煎熬了。
确实是很多人都在买基金,而且买基金的人越来越多,其根本原因就是买基金确实让很多投资者都赚到了钱,而且赚钱效应非常明显。尤其是最近二、三年,如果买了基金一直持有不卖,到现在基本上都是赚钱的,好的基金能够让基金投资者资金翻倍。
我以前不喜欢买基金,只是炒股票,因为基金的日涨跌幅度比较小,不如股票的价格波动大,赚钱没有股票快。但是后来我发现在炒股的同时配置一些基金还是很不错的,我可以根据股票市场的走势来选择基金的买卖点,进行基金波段操作,看好股票市场和板块的趋势,逐步逢低加仓,然后持有等趋势改变再赎回,我感觉投资基金比炒股要省心多了,而且比较稳。当然买基金要选择对的基金,基金赔钱不卖,选择低点补仓。
我是今年2月份春节以后才开始买基金的,目前持有十二只基金,全部都是盈利的,其中新能源汽车盈利达到了30%,有的是昨天股市大涨后才翻红的,盈利仅1%。我对投资基金充满信心!
总之我认为是基金的赚钱效应让很多人都在买基金。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为什么基金没有常胜将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为什么基金没有常胜将军的2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