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银行卡号被骗走有什么危险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银行卡号被骗走有什么危险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网上被骗,不慎透露了姓名、身份证号、银行卡号,有什么危险?
一般来说只是知道银行卡号,姓名,身份证号是不会有什么风险的,只要不知道银行卡密码即可,但是还是要注意个人隐私问题,可提高银行卡的安全性。 银行卡使用的注意事项:
1、输入密码时注意用手遮挡。
2、为防范假ATM机的情况,尽量选择有显著标识的自助银行,在银行的录像监控下使用ATM机。
3、将银行卡和身份证分开存放,不要将银行卡转借他人,不要随意泄露银行卡卡号及密码。
4、刷卡消费时,不要让银行卡离开视线范围,留意收银员的刷卡次数,拿到签购单及卡片时,核对签购单上的金额是否正确,是否为本人的卡片。
5、开通手机短信服务,随时掌握账户变动情况,一旦发现异常交易,马上致电银行进行挂失。
6、如果怀疑资金被盗,应立即拨打银行客服电话,并对银行卡账户及时进行挂失。
接了个陌生电话,银行卡里的钱会被盗取吗,有危险吗?
只要不按照电话里的内容操作就不会被盗。
电话诈骗现已蔓延全国,常见的有20种诈骗手段。提醒市民防骗,小心电话诈骗,遇到这类情况,要三思而后行,别轻易相信对方,如发现有诈骗嫌疑,应该立即报警。
骗招1
——给手机用户发“我是××省公证处的公证员××,恭喜你的手机或电话号码在××抽奖中了×等奖,奖品是小轿车一部”之类的短信。
支招:如果你的手机收到这类短信,请给自己几秒钟的思考时间,想想自己是否将手机号码投入摇奖或参与过什么活动,如果没有,删除它,不要回复,更不要相信天上掉下馅饼的这个大奖。
骗招2
——以××银行的名义,提醒您在某地刷卡消费,消费的金额将从您的账户中扣除。
支招:如果你收到类似的手机短信,再按短信里的电话打去询问,就会一步步栽进不法之徒设好的圈套里。所以,对这类疑骗信息不要理睬。
骗招3
——打电话自称是国家税务局干部,帮您办理汽车或房屋退税事宜。
支招:如果你接到有人的,请不要相信这类谎言。
骗招4
——有人自称是某社保局工作人员,以短信形式告知“你有社保补贴金未领取”,通知群众领取社保补贴或社保返款项。
支招:对于收到的领取社保补贴等短信须提高警惕,不要轻信,以免上当受骗。社保账户等相关问题,群众可到当地社保办事窗口咨询,或拨打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的电话了解。[2]
骗招5
——有人打电话冒充财政局,声称可以领取“新生儿财政补贴”、“助学困难补贴”或者“购车补贴”。要求群众提供银行卡汇到其指定账号上。
支招:此类案件的作案手段是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打受害人家庭固定电话,以享受国家财政补贴政策为由,要求受害人在银行自动取款机上转帐。
因此,在接到类似电话时一定要仔细甄别,如不了解情况,不能轻易到自动取款机上按照电话提示进行操作。应该求证确切后再联系,以防自己的财产受损。
利用你的身边人实施诈骗。
银行卡账号给人家有没有风险?
你好,银行卡给别人会有风险!
1.出借个人银行账号给他他人使用,是严重违反金融监管规定的违法行为。首先根据《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第六十五条之规定,出借他人账户的出借人将会收到1000或5000元以上的罚款。
2.关于出借个人银行账户是否要承担连带责任,我的观点是:出借银行账户在民间借贷中时有发生,《人民币银行结算账户管理办法》并非强制性法律规定,违反其规定并非代表要承担连带责任,且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出借银行账户的当事人是否承担民事责任问题的批复》也明确要根据不同的情况来确定出借人的民事责任,因此是否承担连带责任,要根据出借行为所起到的作用来确定。
综上所述,我提醒你,个人银行卡账户尽量不要外借他人,否则可能将会从行政责任(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民事责任(连带偿还借款)、甚至是刑事责任(帮助犯)等三个方面承担法律责任。
希望我的回答可以帮助你!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银行卡号被骗走有什么危险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银行卡号被骗走有什么危险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